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正文

油田动态监测行业发展(油田动态监测行业发展趋势)

2023-10-27 14307 0 评论 企业管理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说油田开发是创新和发展,畅想和期望
  2. 油气田监测与动态分析技术
  3. 为什么要定期实施油田动态监测,实行信息化管理

1、油田开发是一个使用大量新技术的行业,我们希望保持盈利并有效地开发好油气田,这就需要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新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从生产实践中提出需要,又经多学科协同和综合的过程,这个协同和综合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新的思路,新的设计和新的产品,这些新的技术一旦走向成熟和工业化应用,将从根本上改变勘探开发的格局。

  

2、油田开发近十年来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个过程,“地震技术”过去着重于查明构造形态,主要用于勘探,但当它紧密融合到地质、测井、油藏工程等多学科中就产生了三维开发地震新技术。“九五”以来发展起来的地震测井反演新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完整的油藏描述新兴的学科。四维地震在世界上也已经问世,四维地震就是在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加上时间的推延,推测油田开发过程中引起地下储层速度场的变化。通过速度场的变化帮助我们追踪、了解油田气水运动的变化。这一创新也就成为油田开发的“时间推移地震检测的新技术”,这项技术现在正从实验向工业化应用转变。

  

3、成像测井油田开发测井技术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的一项技术。人们总想钻到地下把储层“看个清楚”,开发人员发明了“井下电视”,现在搞成了“成像测井技术”,地下储层的成层性,互相交错的裂缝一目了然,对于认识复杂类型油气藏是十分重要的。这项技术在国外已经成熟,但在我国还在发展之中。因为成像测井信息量大,需要将大量的信息从井下传送到地面,成像的地面系统和井下仪器需要配套实现,阵列化、多频谱的成像传感器的研制需要较高水平的制造技术和加工工艺。信号不均匀需要大量的预处理,提高信噪比也还需要新的信号分析和提取技术。

  

4、这些新技术一旦得到普遍地推广和应用,开发地质家对地下的描述可真是如虎添翼,开发地震和开发测井是地质家的一对“火眼金睛”,现在又载上“显微镜”,把地下几千米的储层结构、构造等尽收眼底。

  

5、20世纪90年代以来,层序地层学分析应用技术及随机模拟技术取得了飞快的发展,层序地层学已经作为全球性的沉积理论,对盆地进行层序单元的划分、对比,对地下沉积体系类型与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对储集体类型分布与沉积体系关系的分析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正不断地从盆地和体系域规模向储层规模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方向发展,并利用计算机三维模拟技术建立空间三维层序格架,将层序地层模式与储层反演结合,量化了储层砂体在层序格架中的发育规律。这对于充分识别和定量估计未动用层和未充分动用层,寻找剩余油,发现新的油气藏类型,为一些复杂老油田增储上产提供了方向。

  

6、数学与地质学及数值模拟的结合从地质统计学发展到多种多样的随机模拟方法。过去已知两点之间的数值往往都是机械的等分法,属于比较简易的克里金方法,现在却可以根据沉积相的研究提出了相控条件下的指示克里金方法,还有许多如序贯高斯模拟、布尔模拟、分形模拟等灵活的随机模拟方法,这些方法促使我们有可能逼近于储层非均质性的描述。

  

7、从上面的实例中不难看出,创新是那么容易,又是那么艰难,当两个不同的事物碰撞在一起,或者不同条件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新的事物,新的发明和创造。我们的时代已步入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可视化的时代。对于油田开发,如果我们能够构筑一个巨大的平台,建立起宏大的知识库和技术库,世界上各种类型油田开发的经验及各种成熟有用的技术为我们所用,我们将会成为一流的油田开发人员。如果我们将各行业的技术融合到油田开发中来,开发技术也必将发生质的飞跃。假如我们将航天工业的绝热技术引进到火烧油层中来,井筒的绝热难题将迎刃而解;假如我们将新研制出的永久温度、压力、流量等国外成熟的产品及敏感性很高的地震检波器、井间检测的电磁/声波检波器结合永久的传感器大量布进井下,我们将随时可以对油藏进行动态监测,并将这些大量信息传送到中央平台,通过计算机处理,以三维可视化的形式显示在我们面前。通过计算机能够自动给我们提供最优的开发方案和调整方案,我们可以下达指令让各口油水井根据我们的指令调整各自的工作制度,这样,一个“数字化油田”的技术将从此诞生。假如我们将炼厂的炼油技术“搬到”储层中得以实现,那么我们采出的油就不再是原油,而是汽油、煤油、柴油等,原油中的重质油产生裂变分解,那时候,原油的采收率将不再是20%~50%,而是80%~90%。

  

8、这些设想有些已经不是妄想,而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即使有一些想法现在看来是一种妄想,但以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妄想也会变成现实。

  

9、现在,我们带领朋友们基本上已经走完了“油田开发”这一段路程,但油田开发的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油田开发中精湛多彩的技术、创新的工艺还有待于大家去探索、去发展。油田开发的思维方法和决策艺术更是高屋建瓴,从战略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全面的去统筹安排,这正是油田开发的领导者所需要的才能。

  

中国海洋石油制定的《海上油气田开发井动态监测技术要求》,规定了公司所属油气田的油、气井,注水井,观察井动态监测资料录取内容及要求。其内容及要求:单井生产能力监测;取油样要求及油井含水监测;液体性质监测;井口资料录取要求;地层压力监测;油井产液剖面监测;注水井监测要求。

  

目前海上人工举升的油井占有很大比重,由于受到海上生产平台条件的限制,主要采用的人工举升方法有电潜泵采油和气举法采油,少部分井采用螺杆泵、射流泵、增压泵等采油方法。因此,采用的监测技术亦不同。

  

(一)自喷井电缆过油管测井监测技术

  

惠州21-1、惠州26-1油田及西江30-2油田自喷井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井下作业监测系统,通过电缆过油管作业技术与一系列仪表工具配套使用,进行生产测井(PLT),获得井温、分层含水、产量、井底压力等数据。

  

定期的生产测井可以用来确定油井的产液部位、流体类型和比例、井下温度、井下压力、流体的流动速率,监控储层消耗进程,发现水侵部位、气侵部位、油水界面变化等,为油井配产提供重要的依据。

  

通过系统的生产测井资料分析,可以掌握储集层变化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使油井(或油田)维持在最佳状态下生产,解决油田高产和提高采收率等问题。

  

西江30-2油田根据生产测井资料发现,影响油田产量的主要原因是水层的水向油层中倒灌,为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保证油田高速生产。

  

目前已建立了几种三相斜井、水平井模型,并依据经验公式编出了解释软件。可以定性解释所有的井下情况,对90%以上的井况做出定量解释。

  

通过海上油田开采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适用于不同油层特点、不同开采方式(分采、合采)、不同管柱结构的电潜泵井监测技术系列:“Y”管柱测试技术;测压阀测试技术;井下测压装置(PSI和PHD)测试技术;毛细管测试技术;无线电波传递测试技术;液面测试技术等。

  

“Y”型管柱是电潜泵井采油和测试的一种特殊管柱,只适用于

油层套管的油井。“Y”型管柱顾名思义,是指在油井生产管柱上端安装一个“Y”型接头,其一侧悬挂电潜泵机组,另一侧悬挂可以通至油层部位的测试管柱。测试管柱这一侧有一工作筒,筒内安放堵塞器,测试时通过钢丝作业,先捞出生产堵塞器,后将组合好的测试工具串和测试堵塞器一起下入井内,测试堵塞器在工作筒内被挡住,测试工具串继续下行到达预定的测试位置并进行测试。这种方法可以测试任何位置的油井温度、压力和出液剖面,既可以进行分层测试,又适用于单采或多层分采油井测试,解决了电潜泵井不起泵便可分层开采和随时进行测试作业的难题。该项技术是目前渤海湾地区电潜泵井测试的主要方法之一。

  

油层套管的油井。“Y”型管柱顾名思义,是指在油井生产管柱上端安装一个“Y”型接头,其一侧悬挂电潜泵机组,另一侧悬挂可以通至油层部位的测试管柱。测试管柱这一侧有一工作筒,筒内安放堵塞器,测试时通过钢丝作业,先捞出生产堵塞器,后将组合好的测试工具串和测试堵塞器一起下入井内,测试堵塞器在工作筒内被挡住,测试工具串继续下行到达预定的测试位置并进行测试。这种方法可以测试任何位置的油井温度、压力和出液剖面,既可以进行分层测试,又适用于单采或多层分采油井测试,解决了电潜泵井不起泵便可分层开采和随时进行测试作业的难题。该项技术是目前渤海湾地区电潜泵井测试的主要方法之一。

  

是一种机械式测压装置,装置本身不能进行测压,必须通过钢丝作业下入压力计才能完成测压工作,故不能连续监测,但可以准确测试泵出口和入口压力和温度,适用于有自溢能力的单采或多层合采的油井。具有测试时操作方便、作业时如发生事故也易处理、费用较低等特点。该项技术在渤海湾及南海西部北部湾地区部分电潜泵油井被使用。

  

3.井下测压装置(PSI和PHD)测试技术

  

属于电子式测压系统,是一种随完井管柱一起下入的测压装置,可以进行连续监测,在平台上随时读取泵挂处的压力、温度,PSI测试系统在停机后还可以测试井下机组系统的绝缘性能。适用于单采或多层合采油井。这项技术在渤海湾、南海西部北部湾部分电潜泵油井采用。

  

通过毛细钢管传递压力,可以连续工作和监测。其装置的井下部分通过充满工业氮气或氦气的毛细钢管将井下压力传至平台(地面),平台上的仪器由压力变送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特点是可以在平台上随时直读井下压力和压力恢复数据,并具有数据储存功能。一般采用此项技术进行电潜泵井长期生产监测、压力恢复测试、压降测试、干扰试井等。另外,毛细钢管测压装置可以下到油层部位,测得油层段的压力数据。该测试设备由于井下无电器元件,一般来讲经久耐用,可重复使用,而且测试精度高。毛细管测试技术适用于单采或多层合采油井。例如绥中36-1油田J区是一座无人驻守平台,采用此技术的监测井占该平台开发井总井数的一半。现场应用情况表明,它比PSI、PHD等测压设备经久耐用。

  

这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研制的一种新型电潜泵井监测系统,系统分井下和地面两部分。井下部分随完井管柱下入,管柱下部安装具有温度、压力、流量、密度等感应测试功能的高温耐蚀元件,并将测得的参数调制成无线电波信号,以无线电波形式传递到地面(平台)。地面(平台)上安装有信号接收和解调的监测器,它能将接收到的信号解调还原,并具显示、储存和远传功能。此项技术已用于惠州32-2油田、惠州32-3油田电潜泵井的监测,并获较好的效果。

  

液面测试技术用来监测电潜泵井的动液面深度,分析油井供液状况。测试方法又可分为回声法液面测试(气枪式双频道CJ-2型、WSC-1型计算机综合测试)和物质平衡法液面测试。它能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随时测试电潜泵井的动液面,分析供应状况。当采用WSC-1型计算机综合测试仪测试时,其数据通过计算机以曲线形式显示出来。该项技术操作简单,在渤海湾地区的电潜泵井中广为使用。绥中36-1油田、埕北油田等主要应用电潜泵采油的油田,每年动液面监测井数都不下几十口。

  

气井监测系统主要采用静压监测来观察地层能量损失情况。

  

位于海南岛南部海域的崖城13-1气田,自1996年1月1日正式投产以来,平均每年进行2次系统压力测试。1997年5月还利用气田设备维修改造的时机,对全气藏关井5d对气井进行测试、测压及测压力梯度。获得气藏地层压力并估算开发区气藏储量动用情况,取得了极为宝贵的资料,为其后的增产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保证该气田稳定供气。

  

三、油气田的动态分析(一)查明油井低产原因,实施有效的增产措施

  

缓中36-1油田J区有16口开发井预测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94m3,全区日产油1500m3左右,年产油量50×104t。油井全部采用电潜潜泵开采,见图10-31。

  

图10-31绥中36-l油田已开发区井位图

  

1997年12月该区投产,平均单井日产油47m3,全区日产油751m3,远远低于方案预测。个别油井还因供液不足而欠载停泵。通过动态分析,查明造成油井低产的主要原因。研究工作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的:一是根据16口井的资料与相邻(已投入开发)A、B区分析对比静态上的异同,二是进行钻井完井作业施工情况分析查找可能影响的因素。

  

油层有效厚度(m):J区56.8、AⅠ区73.2、AⅡ区65.8、B区62.4。

  

油层孔隙度(%):J区32.6、AⅠ区31.5、AⅡ区32.2。

  

平均地面原油密度(g/cm3,

):J区0.962、AI区0.974、AⅡ区0.957。

  

):J区0.962、AI区0.974、AⅡ区0.957。

  

可能影响油井产能的几项数据,都不至于造成J区如此低产。

  

选择与J13井相距350m的A2井比较,结果见表10-26。

  

相邻油井对比证明J区低产绝非储层因素所致。

  

在J区作业时首次应用“屏蔽暂堵”技术,为的是在井壁周围形成强而韧的保护层,但是由于缺乏经验,选用的“屏蔽暂堵”架桥粒子的粒径不妥和数量不足,致使泥浆中部分固相微粒在作业时侵入近井地带,堵塞了孔道,严重伤害了油层。另外与J区相邻的A区由于投产多年,造成J区地层压力的下降,在作业过程中容易造成钻井、完井液浸入油层深部污染油层。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采用了酸化解堵和酸化后更换大排量泵等措施。

  

J区酸化后效果明显,参见绥中36-1油田酸化效果统计表10-27和对比图10-32。各井产量均有大幅度提高,其中半数井单井增产超过100m3d。1998年仅J区酸化增产一项就增产原油22×104t。

  

表10-27缓中36-1油田酸化效果统计表

  

另外,通过J区酸化增产这一事实联想到与本区相邻的AI区。AI区尽管投产初期产量达到配产要求,但其采油强度仍不如J区酸化后的采油强度(2.47m3/d.m),因此1998年12月对AI区4口井进行了酸化作业,作业后平均单井日增原油34m3。

  

(二)研究调整措施,优化注水方案

  

1993年埕北油田已进入高含水产量阶段,边部油井含水率已达90%以上,尤其是B平台污水处理已满负荷。为了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边部高含水油井进行堵水及关井研究。数值模拟研究的结论是,关井或封堵高含水层都能起到增油降水作用,从而减少平台污水处理量,降低油田开发成本。

  

图10-32绥中36-1油田J区油井酸化前后采油强度对比图

  

1994年,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在获得较为理想的油田生产历史拟合成果(见图10-33)的基础上,对油田内部点状注水进行了全面研究,并优化了注水方案,方案设计4口注水井。1995年开始进行了稳油控水的产液结构调整和油田内部实施注水,油田开发效果明显改善,注水井周边油井压力回升、油田内部低压区消失、低压区油井气窜得到控制,东部气顶区多年未开的气窜井也恢复生产,注水井周边油井产量上升,油田产量递减速度减缓。

  

图10-33埕北油田油藏模拟生产历史拟合曲线

  

(三)实施气层补孔,提高气田储量动用程度

  

崖城13-1气田位于海南岛南部海域,气田储量907.9×108m3,是迄今为止在我国海上发现的最大气田。一期开发气田北块,动用储量602×108m3,设计6口采气井,日产气量981× 104~990×104m3。每年向香港输气29×108m3,向海南省输气5.2×108m3。

  

气田于1996年元旦正式投产,其生产动态特征:生产稳定、气油比和产水均较稳定、气田压力有规律地下降。在1997年5月一次利用气田设备维修改造关井5d的时机,对采气井进行静压测量并在A5井进行测试、测压,A1、A3井关井测压力梯度,测量结果压力值高低不一致。

  

经过对崖13-1气田静压及动态资料分析认为,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崖城13-1气田主要含气砂岩在纵向上分成的4个气层组,其间存在薄层(1~3m)泥岩、粉砂岩的夹层,在纵向上起到了一定的封隔作用,气井射孔时上部2个气层都已射开,但有些井下部2个气层没有全部射开。解决的办法是对未全部射开下部2个气层的井实施补孔。

  

1998年10~11月对Al、A4、A5井实施补孔作业,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补孔,气井井筒压力明显上升,气田压降减缓。补孔不仅使下部产层储量得到充分动用,也将延长崖城13-1气田稳产年限。

  

(四)认清油田动态特征,改善开发效果

  

涠洲10-3北油田位于南海北部湾盆地,是一个小型碳酸盐岩潜山底水油藏,油田石油地质储量仅500×104t。1991年8月投产,其中5口油井日产油量500~1100m3,由于油井过早见水,含水上升速度快,产量迅速下降。1993年,针对油田动态特征进行系统的油田动态分析。内容包括:水体体积大小、底水活跃程度、驱动类型、极限水锥高度与油层厚度及油层射开程度的关系、采油速度与产量递减及含水上升速度的关系等。结论是该油田水体体积大(估计水体体积为石油体积的100倍)、能量充足,属弹性水压驱动。充分利用天然能量可以不注水开发油田,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带水锥生产是普遍现象,生产过程中油井产量和生产压差不要超过极限产量和极限压差,产量应控制在极限产量30.0%~50%为宜,采油速度为2%较合理,油层射开程度控制在10%为宜。

  

油田1993~1995年期间采油速度过高,都在3.0%以上,综合含水也从5.1%猛增至34.6%,到1997年底,由于油田含水较高(80%左右)、产油量较低难以维持平台操作费而废弃。通过油田生产实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充分认清油藏动态特征,加上科学的管理,才能实现这类油藏最佳开发效果。

  

诊断好、调整好一个油田,必须拥有油田各个时期大量过硬的第一手的动态资料,这与医生给病人诊病询问病情,了解他的病历是同一个道理。各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每个员工定期进行测评,了解他的表现,安排他的培训和升降也是同一个道理。油田从勘探开始就在积累资料,一旦发现油田,开发人员就应该介入,掌握油田地质构造形态、断裂系统和产油层的空间分布状况;掌握各储层油水接触面和油气接触面的位置和它们的海拔深度;掌握油层的原始地层压力和原油高压物性资料;掌握各油层的物理参数和测井解释成果;为油田开发进行可行性研究(概念设计)奠定基础。油田在试采期间,已经较系统地掌握了比较多的生产试油和试井资料,可以核算全油田各油藏的储量和掌握其驱动类型,通过注水、注气或其他方面的试验工作对可能采用的开发方式可以做出评价,为编制合理的开发方案提供了依据。油田正式投入生产以后,必须建立必要的油田动态监测系统,每口油、水井必须经常地记录产油、产气、产水、注水量的变化;记录油压、套压和定期测定井底流压的变化;选出一定的井定期测定地层压力、产液剖面、吸水剖面等等。作为一个开发人员或者一个主管开发的领导者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思想,每一口井在提供油藏动态数据方面的作用并不次于它提供油、气产量的重要性。我国在油田开发工作中十分重视油田动态监测工作,建立起五个方面的监测系统,形成一系列监测技术。

  

压力监测对独立的开发单元30%的油井和50%的注水井作为固定测压点,一年测一次压力。

  

中国油田对注水井的吸水监测工作量统计分层流量监测吸水剖面、产液剖面每年监测工作量2.5万次。

  

剩余油分布监测检查井密闭取心、水淹层测井、C/O能谱测井、中子寿命测井、井间地震、测井电位、井间电磁波测井。

  

井下技术监测检查固井质量、射孔质量和套管质量。

  

油水、油气界面监测放射性示踪剂、压力、GOR等监测技术。

  

对套管损害情况监测油田通过这些生产监测实况,就会不断加深对油藏的认识,进一步落实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查明油藏内部油、气、水饱和度及地层压力的变化,查明油、气、水在油藏内部运动规律,为油田开发调整方案提供依据,为油田的日常生产管理、工艺措施和组织生产计划做出合理的安排。

  

油田大量的静态和动态的监测资料,过去没有计算机的时候只能靠人工来记录,建立井史档案,手工绘制生产曲线,费时、费事,真是“少慢差费”。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开创了信息化管理,我们应该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重视油田数据库的建设。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的数据库:一是油田的静态数据库;二是油田的动态数据库;三是油田的知识库。前两个库对每一个油田都是独立的,知识库是广泛的,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尽可能收集多种油藏类型、多种开发方式的经验、教训、规律和结论,利用知识库进行相类似的油藏开发经验的类比,加深我们对油藏的认识和预测。